全球艺术策展新纪元开启:国际奥艺委全球策展人事务局筹备委员会巴黎宣告成立
图为参会各国代表合影
当塞纳河的晨光掠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穹顶,一场关乎全球艺术策展未来的盛会正在巴黎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。近日,国际奥艺委员会与中国社会艺术协会联袂举办的国际策展人座谈会,作为《奥林匹克艺术宪章》创立30周年庆典的核心分支,汇聚了十余个国家的智者贤达。在文明对话的交响中,国际奥艺委全球策展人事务局筹备委员会正式成立,为人类艺术与文化的交融奏响了新的序章。
从宪章初心到时代使命:一场跨越三十年的文明邀约
“三十年前,《奥林匹克艺术宪章》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诞生时,便以联合国17项发展议题为星辰,照亮了艺术服务人类共同命运的道路。”国际奥艺委员会执行主席秦雯的话语,在会场掀起深沉的共鸣。她指出,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,策展行业早已超越“陈列展览”的传统边界,成为数字化浪潮中的文明摆渡人、跨文化对话的桥梁建筑师。
然而,在全球化的浪潮中,策展行业既迎来数字化、跨学科的转型机遇,也面临着专业化不足、体制壁垒的现实挑战——西方成熟体系与新兴市场需求的碰撞,本土文化表达与国际话语体系的失衡,技术狂欢与人文内核的博弈,都在呼唤一个具有全球视野、包容多元的协作平台。这场座谈会,正是为回应时代之问而来。
全球智慧碰撞:绘就策展未来的四大文明坐标
来自不同大陆的专家学者,带着各自文明的基因密码,在思想的交锋中凝聚共识:
•科技为翼,人文为魂:无人机秀在夜空编织的光影诗篇,人工智能与观众的心灵交互,数字技术让古老非遗在虚拟空间重生……代表们坚信,技术是手段而非目的,唯有以“爱”与“生命”为主题,才能让科技艺术拥有打动人心的力量。正如一位非洲代表所言:“当我们用VR呈现马赛族的狩猎舞,传递的不是技术炫技,而是人类对自然的敬畏。”
•本土叙事,国际表达:“越是地区的,才越是国际的”成为全场共识。各国艺术家应从非遗、地域文化中汲取灵感,通过科技手段转化为共通的艺术语言。意大利代表提议联动米兰奥运会,让文艺复兴的美学与当代体育精神对话;中国代表则分享了“一带一路”沿线文化策展的实践,强调文明互鉴需“各美其美,美美与共”。
•平台为基,生态为要:如何让理想照进现实?代表们聚焦机制建设——从全球策展人认证标准的制定,到跨学科人才(艺术家、科学家、材料学家)的协同网络,再到线上线下融合的展览体系,每一个细节都承载着“让艺术无边界”的愿景。有人形象地比喻:“这不是搭建一座孤塔,而是编织一张覆盖全球的文明网络,让每个节点都能发光。”
•青年为桥,未来为向:威利斯美术学院院长的发言直击核心:“我们不仅要策划展览,更要策划未来。”建立教育体系、编写专业教材、为青年策展人提供舞台,才能让文明的火种代代相传。
历史时刻:筹备委员会成立,开启文明对话新征程
当秦雯主席宣布“全体代表一致同意成立筹备委员会”时,会场响起的掌声,是不同语言共同的欢呼。这不是一个机构的简单诞生,而是人类对文明交融的集体承诺——它将承担起三大使命:制定全球策展人“通用语言”(认证标准),打造文明对话的“超级舞台”(主题化跨国项目),构建艺术共享的“云端家园”(线上展览平台)。
中国社会艺术协会会长邱新建表示:“这不是终点,而是新的起点。当我们的策展人能在里约热内卢策划‘气候与艺术’展,在迪拜呈现‘人工智能与传统工艺’对话,在北京举办‘青年与未来’主题展,我们便真正实现了宪章的初心——让艺术成为人类团结的纽带。”
文明的长河:为何这场会议关乎人类共同未来?
筹备委员会的成立,其意义早已超越行业范畴:
它是艺术全球化的里程碑——打破西方策展话语权的单一叙事,让发展中国家的声音汇入全球交响,推动行业从“碎片化”走向“共同体”;
它是技术人文的平衡器——在元宇宙、AI狂飙突进的时代,坚守“科技服务人文”的底线,让数字浪潮始终承载文明的温度;
它是人类命运的共鸣箱——以联合国发展议题为弦,奏响气候、教育、和平的共同旋律,让艺术不再是象牙塔的孤赏,而是解决全球问题的力量。
站在《奥林匹克艺术宪章》三十周年的历史节点,巴黎的这场盛会,已为未来埋下伏笔。当全球策展人手持文明的火种,在不同的地域点燃艺术的火炬,照亮的不仅是艺术的殿堂,更是人类携手前行的道路。因为我们坚信,艺术的最高境界,是让每个灵魂都能感受到“我们同属一个世界”。(文/周中华)